服务热线:
028-86270956
 
QQ在线咨询
咨询热线1
13056665988
咨询热线2
028-86270956
返回上一级
省评协召开“学习习总书记在中国文联中国作协代表大会开幕式上重要讲话精神理论座谈会”
2016-12-28 12:25   
分享到:
来源 : 四川文艺网
详细内容

2016年12月15日上午,四川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举办的“学习习总书记在中国文联中国作协代表大会开幕式上重要讲话精神理论座谈会”在成都召开,四川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社科院副院长李明泉,四川省文联党组副书记刘建刚,成都市评论家协会主席、成都商报副总编李若峰,四川省社科院文学所所长、省评协秘书长艾莲,四川省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苏宁、罗庆春、万山河,四川省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徐登明、卢加强、社科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魏红珊、副研究员黄维敏等参加会议。

座谈会上,四川省文联刘建刚副书记就“习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讲话”的背景和会议情况作了介绍,强调了习总书记“讲话”对四川省文艺工作发展方向和路径的指导性意义。四川省评协李明泉主席就习总书记“讲话”中的新概念、新思想作了新阐释,强调“英雄是民族最闪亮的坐标”,并提出文艺工作者要书写当代“智慧型”英雄,阐释了“民族精神独立性”作为文艺工作核心要义,指出了习总书记提出的“中华民族新史诗”为当代文艺工作的时代使命。成都市评协李若峰主席重申了习总书记对文艺工作者“坚定文化自信,用文艺振奋民族精神”、“坚持服务人民,用积极的文艺歌颂人民”、“勇于创新创造,用精湛的艺术推动文化创新的发展”、“坚守艺术理想,用高尚的文艺引领社会风尚”的四点要求,并对地方文艺工作的进一步发展和繁荣进行了深入思考。西南民大罗庆春教授结合自身教学、讲学经历,认为习总书记“讲话”遵循了文艺本体的规律,指明了新时代文艺的变革和走向。省评协、社科院文学所各与会嘉宾就习总书记的“讲话”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均发表了对“讲话”的理解和体会。最后,社科院文学所所长、省评协艾莲秘书长概括了习总书记“讲话”的七个观察点和两个解读点,对座谈会进行了全面总结。

本次座谈会取得了与会嘉宾、老师和研究生的热烈反响,对深入学习和贯彻习总书记的讲话精神有着重要的意义。(省评协 )


 

------------------部分发言------------------

影视文化“走出去”要坚守“美学经济”底色

刘彤

2016年11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出席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国作家协会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并发表重要讲话指出:“优秀作品反映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文化创新创造的能力和水平。广大文艺工作者要把创作生产优秀作品作为中心环节,不断推进文艺创新、提高文艺创作质量,努力为人民创造文化杰作、为人类贡献不朽作品。中国人民不仅将为人类贡献新的发展模式、发展道路,而且将把自己在文化创新创造中取得的成果奉献给世界。”重塑中国文化自信,大力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为中国经济、外交和安全影响力的扩展提供更加有效的软保护、构筑更有利的软环境,是我们必须重视的时代课题。

    当今世界,文化产业发展已经成为新的制高点,成为国家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影视剧是最具国际性的文化产品,推动中国影视剧“走出去”对于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战略意义。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影视剧都适合无节制的输出,国产影视剧作为一种文化输出产品理应着上浓烈的中国元素和渗透向上的东方美学,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出口”的影视剧一方面应该是国产剧中的佼佼者,另一方面应该是中国文化、中国价值观、中国形象的文化使者,应比输入的文化产品更加严格审查。近年来,国内电视荧屏上播出了大量古装剧、宫斗剧作品,部分作品在服饰、构思、矛盾设计等方面取得了一些成功,也赢得了许多中国观众的喜爱,甚至在互联网世界里还曾一度引发热潮和形成各种“语言体式”。那么,是不是该类作品就已经具备了作为文化使者进行文化输出了呢?在《甄嬛传》热播后,某项针对国外观众的调查结果显示,绝大部分国外受众认为:“中国女性很美,但中国女性很残忍。”

    在影视作品逐浪市场趋向的发展进程中,部分影视作品已经显现出为了博得受众的眼球,不惜增添值得争议的故事情节,甚至不惜损害作为母体的影视行业,从庸俗化内容设置的“隐性伤害”,到直接涉及影视行业的“直接伤害”出现,可以说,影视作品对于影视行业自身的负面消费已经跃然于荧屏上。2015年1月5日,新年伊始,刘云山在全国宣传部长会议上再次强调,“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推动作家艺术家更好扎根人民、扎根生活,创作更多充满真情、打动人心的文艺作品,尤其要提高作品质量、讲求社会效益,防止唯票房、唯收视率、唯点击量。”防止“三唯论”的错误倾向,是对习近平总书记2014年10月15日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的贯彻落实,为我们坚持科学的文艺批评,促进文艺创作的健康持续繁荣,积极建设文艺工作的“新常态”,提供了理论指南,指明了努力方向。

    近年来,我国影视文化产业发展取得了非常显著的成绩,但是,有些关键的问题愈来愈发凸显。比如影视文化生产主体的浮躁和“三唯”倾向严重,比如去年舆论界引发的“综艺电影存废之争”,再比如部分文化主管部门对“新型文化产业”和“构建良性文化生态”认识不足,出现了畸形的发展,将明显带有颠覆东方女性善良本性的文化产品大肆输出就是一个极端案例。长期以来,影视作品在审美认识与价值评判上都存在多“值”的现象,一方面,作为艺术形式的影视作品要具备美学的元素,在构筑起观众与作品的审美关系中,呈现出自由或自然的情趣境界。另一方面,艺术的价值认可在于市场的认可和经济收益的认可,没有观众的艺术不是好的艺术。其实,影视文化产业的运行是一个经济行为,既应符合经济规律,又不应忽略了美学内涵,应积极倡导用“美学经济”的理论去指导创作、去衡量作品。只有高度强调审美在经济中的突出作用,只有高度倡导审美价值是文化商品的主要价值,才能真正严把文化商品的出口关,才能真正降低文化商品“唯实用性价值”的不良倾向。

    因此,立足于“美学经济”理论的视域,影视作品除传统的发行和播出外,还应通过向潜在消费群体提供审美服务产品,或将审美要素大量渗透到其他相关商品中,以提升影视作品的文化附加值,使消费者在获得审美愉悦需求的同时,自身又获得丰厚的利润。必须认识到,“美学经济”绝不是一个空洞的概念,更不是一个难以“落地”的幻想,真正的“美学经济”应该是包含了文学的审美、史学的智慧和哲学的反思,并将这些议题与经济擦出火花,从而开启“文史哲应用价值”的新时代。然而,如今荧屏上的一些影视作品却为了收视率和票房,主打猎奇,窥视隐私,以无耻为原料,拿缺点当笑料。这些乱象应该在市场体系中逐步得到规范。如何使影视作品既能在思想上取得成功,又能在市场上受到欢迎,从而有需求、有发展?显然,“美学经济”给我们提供了一条崭新的创作路径,也给我们留下了许多思考空间。从“快感”迈向追求“美感”,致力打造富有文化品格内涵的“绿色作品”,才能开拓国产影视作品在海外新的生存发展空间。

(作者系四川传媒学院副教授、电影电视学院副院长)

在继承中转化  在创新中超越

刘彦武

文艺界是思想最活跃的地方,也是创造力最充沛的所在。在每一个历史时期,成都都留下了无数不朽的作品。从汉赋到花间词,从蜀绣到蜀锦,从扬雄司马相如到杜甫陆游、李劼人艾芜巴金,共同铸就了灿烂的巴蜀文艺历史星河。随着社会的转型与文艺的发展,近年来成都文坛也难免出现了有高原无高峰的尴尬,有一定数量但是缺高质量的文艺作品,特别是缺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在一定区域乃至全国范围叫得响的扛鼎力作;文艺节目中不时也出现了廉价的笑声、无底线的娱乐、无节操的垃圾。这些问题,与广大文艺工作者阅读生活的能力缺失,没有读懂社会、读透社会有关,同创新能力不足,大有联系。习近平总书记说,创新是文艺的生命。在新的起点上,我们要把创新发展理念贯穿在文艺创作全过程,在继承中转化,在创新中超越,让成都文艺更加精彩纷呈、引人入胜。

坚持文化自信,推动成都文艺传承创新的内生力量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没有文化自信,不可能写出有骨气、有个性、有神采的作品。只有树立高度的文化自信,高扬我们的文化旗帜,坚守我们的文化立场,彰显我们的文化优势,以文化的自信建设自信的文化,才能使文艺创作成为成都不断前行的精神力量。

文化是一座城市的根与魂。文艺创作不仅要有当代生活的底蕴,更要有文化传统的血脉。“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源泉。”巴蜀优秀传统文化是当代成都文艺的根本,也是成都文艺创作生产的不竭源泉和深厚土壤。当代成都文艺只有把自己的根系深深扎向生于斯、长于斯的这块土地,从巴蜀文化中汲取灵感与智慧,才能书写当代成都文艺新篇章。近年来文艺领域不时出现的戏说历史、亵渎经典的乱象,跟在别人后面亦步亦趋、东施效颦的卑微,无论是对文艺的进步繁荣还是对民族文化的传承创新都是十分有害的,从根本上说,是缺少文化自信的表现。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自己的文化脐带,绝对是没有前途的。

文以载道。重视文艺作品的思想道德意蕴是中国传统文学艺术的重要特征。当代成都文艺要大力弘扬巴蜀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思想道德精髓,守正出新,打造独具魅力和特色的文艺力作,艺术展现敢为天下先、开放包容、乐观豁达的成都性格。当代成都文艺更要艺术展现巴蜀深厚的历史文化传统的当代价值,天然屏障、雄踞上游、土沃民殷的天府优势,而今又成为舞动“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等国家战略的关键节点。还要巧妙展示巴蜀美学精神中神秘的盆地、高原、山谷、河流等区隔出的地域文化意味,彰显李白、郭沫若浪漫飘逸的文艺想象才情和杜甫、陆游超拔坚毅的家国人文情怀,凸显川人敦厚的真善仁义风范,展现川剧幽默机趣的叙述表达张力,大力弘扬这些既与中华美学相联系但又不同于齐鲁、燕赵、荆楚、闽越等地的美学范畴,努力把成都建设成为中国文艺版图中具有成都特色、成都风格和巴蜀气派的文化重镇。

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推进成都文艺传承创新的创作导向

“以人民为中心”创作导向的重要思想,是在新的历史阶段马克思主义文艺观中国化的最新的理论成果,为进一步创新发展成都文艺提供了强大的理论指南。

文艺需要人民,人民离不开文艺。为人民创作是当代成都文艺的根本宗旨。把为人民服务作为文艺工作者的天职,不断丰富人民的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的精神力量,形成了成都文艺的主流方向,构成了当代成都文艺的基本面貌。实践证明,文艺舞台的聚光灯,一旦对准了千千万万人民大众,时代和历史的画卷就格外生动逼真。

社会主义文艺旗帜,始终飘扬着“人民”两个大字。把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作为文艺和文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要把握好人民对文艺的多层次需求,处理好文艺普及与提高的辩证关系,不断提高人民的审美品位和人文情怀,同时,高雅艺术也不能高冷,把大多数群众拒之门外,而是要增强吸引力和感染力,创造条件“飞人寻常百姓家”。成都的散打评书、流行说唱,要提高对社会民生的关注,要提升对市民践行核心价值观的关照,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蓉城诗歌、成都画派,要走出象牙塔,搞一些普罗大众的朗诵会、展示会,要增加一些适合当下流行的碎片化阅读、多媒体呈现的传播方式。要把握好人民对文艺的多样性需求,就是要了解人民大众对文艺的共性需求,探究不同人群的个性需求,充分满足普遍需求,精准满足特殊需求。

人民是历史的“剧中人”,也是历史的“剧作者”。文艺创作要把人民作为文艺表现的主体。离开人民,文艺就会变成无根的浮萍,离开人民,文艺就会变成无病的呻吟,离开人民,文艺就会变成无魂的躯壳。把人民作为文艺审美的鉴赏者和评判者。“金杯银杯不如百姓的口碑。”人民群众喜欢不喜欢、接受不接受、认可不认可,决定作品的成败。

“盖文章者,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只有把文艺融入党和人民事业之中,做到胸中有大义、心里有人民、肩头有责任、笔下有乾坤,把人民的冷暖和幸福放在心中,把人民的喜怒哀乐倾注在笔端,推出更多让人们看到美好、看到希望、看到梦想的艺术作品,凝魂聚气,把人民群众紧紧团结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旗帜下,为建设国家中心城市而努力奋斗。

三、坚持融合发展,助推成都文艺传承创新的时代趋势

文艺是时代的号角。有些人主张“纯而又纯的艺术”。其实,离开火热的社会实践,在恢宏的时代主旋律之外顾影自怜,只能被时代淘汰。融合发展已成当今文坛发展的时代趋势。只有因时而兴,乘势而变,让目光在广大一些,让境界再深远一些,以“文艺+”理念推动各个艺术门类相结合、文艺与其他行业相融合、各种艺术要素与技术要素相辉映。

首先,要在促进各个文艺门类之间的融合上下功夫。加强文学、戏剧、电影、电视、音乐、舞蹈、美术、摄影、书法、曲艺、杂技、民间文艺、文艺评论、群众文艺、艺术教育等艺术门类之间的交流合作,探索多艺术样式的嫁接、融合创新,鼓励推出新的艺术品种和表达方式。尤其要推进文学作品向影视、戏剧等其他文艺样式转化。

其次,要在推动文艺与其他行业融合上下功夫。发展繁荣成都文艺,要打破在行业内循环,主动与相关行业融合发展。鼓励文艺与机关、企业、校园文化建设融合发展,丰富公共文化服务的审美内涵。推动文艺与城镇建筑设计融合发展,凸显地方文化符号,避免百镇一面、千村一面。鼓励文艺与工业设计融合发展,提高产品的美学内涵,提升产品附加值,开发具有川西地方特色与成都符号的文创产品。

最后,要在推动艺术要素与技术要素融合上下功夫。创新成都文艺,要推动传统文艺元素与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新媒体有机融合。以数字化技术为先导,让文艺插上科技的翅膀,推动文艺创作方式、生产方式、消费方式的变革,在创新中实现超越和进步。倡导开门发展文艺,与成都经济社会发展融合。倡导文艺走出“体内循环”,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文艺发展,跳出文艺圈子发展文艺。走出方寸天地,阅尽大千世界,促进文艺积极参与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和新型城镇化建设,为美丽中国典范城市建设贡献文化智慧。

四、坚持活态发展,促进成都文艺传承创新的根本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这语重心长的论断为传承创新优秀传统文化指明了方向。弘扬巴蜀优秀传统文化,保持成都文艺年轻态,必须对巴蜀优秀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所谓创造性转化,就是要按照时代特点和要求,对那些至今仍有借鉴价值的内涵和陈旧的表现形式加以改造,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激活其生命力。所谓创新性发展,就是要按照时代的新进步新进展,对巴蜀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加以补充、拓展、完善,增强其影响力和感召力。文章合为时而著。要把成都文艺,书写在鲜活的大地上,挥毫在史诗般的实践中。

互联网技术和新媒体正静悄悄地改变着当下的文艺形态,促进着文艺观念与文艺实践的深刻变化。文字数码化、书籍图像化、阅读网络化等形式催生传统文艺形态从死态变活态,从静态表动态。当前,成都文艺与其高峰时期比较有被边缘化的趋势。从内容看,难以动人,难以叩响人们心灵之弦,从形式看,单调乏味,没有与时俱进。古人云:“言之无文,行而不远。”成都文艺要保持活态发展,保持鲜活的文采,除了弘扬巴蜀美学精神外,还要注意有新时代的形式、普世的表达,符合现时代消费者的审美需求和消费习惯。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调动基于新媒体的虚拟性、交互性、线上线下的表现方式和展示手法,融趣味性、互动性、知识性于一体,让冷僻的文艺、束之高阁的文艺焕发出亲和力、感召力、影响力。

(作者系四川省直机关党校教授、《党政研究》常务副主编)

文化自信与创新创造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十代会、中国作协九代会开幕式上的重要讲话学习体会  ( 罗勇  四川省作家协会)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十代会、中国作协九代会开幕式上的重要讲话,是继文艺工作座谈会重要讲话之后,指导文艺工作、引领文艺创作的又一纲领性文献。讲话充分肯定了全国文艺界的新气象新面貌,对广大文艺工作者充分信任,认为“是一支有智慧、有才情、敢担当敢创新、可信赖可依靠的队伍”,这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文艺工作者的高度关注和亲切关怀,温暖人心;讲话把文运与文脉上升到国家命运的高度,并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大背景下针对文艺界面临的新任务新形势向广大文艺工作者提出了“四点希望”(即“坚定文化自信,用文艺振奋民族精神”、“坚持服务人民,用积极的文艺歌颂人民”、“勇于创新创造,用精湛的艺术推动文化创新发展”、“坚守艺术理想,用高尚的文艺引领社会风尚”),非常精准,体现了对文艺工作的高度重视和对作家、艺术家的尊重和期待,令人振奋;讲话对新形势下做好文联、作协工作提出了“四要”要求(“要深化改革”、“要加强引领”、“要增强本领”、“要加强沟通”),指出哪里有文艺工作者,文联、作协的工作就要做到哪里,发挥好文艺界人民团体作用。这为进一步做好文艺工作、强化文艺界组织建设指明了方向。

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视野宏阔、内容丰富,涉及文艺与文化、文艺与时代社会生活、文艺与人民(“百姓欢乐忧伤”)、文艺与创新创造、文艺与艺术理想、文艺与文联作协工作开展等方方面面,有许多新内容、新提法、新见解,体现出总书记不仅重视文艺、关心文艺,而且精通文艺。最突出的感受有两点:

一是文艺创作与文化自信问题。谈到文化自信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层、更持久的力量。坚定文化自信,是事关国运兴衰、事关国家发展、事关民族精神独立的大问题。没有文化自信,不可能写出有骨气、有个性、有神采的作品。具体谈到文艺创作与中华文化时,习近平总书记说,“中华文化既是历史的、也是当代的,既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只有扎根脚下这块生于斯长于斯的土地,文艺才能接住地气、增加底气、灌注生气,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认为文艺只有接地气,文艺家才能有底气,作品才会有生气。同时提出“三来”,即坚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在继承中转化、在学习中超越,创作出更多体现中华文化精髓、又符合世界进步潮流的优秀作品。应该说,在一段时间里我们的文学创作中确实在文化自信方面存在一些问题。文化自信问题的提出,值得我们深思和警醒。

文化自信是文艺事业创新发展的内在精神力量。从创作角度看,文化自信对于文艺创作具有关键性、根本性的意义。文化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发展的精、气、神。衡量一个时代的文艺创新发展最终要看文艺创作,文化自信是文艺创作潜在的、基本的精神底蕴和精神品格。“文化自信”的提出,将有利于增强作家艺术家和文艺工作者的担当意识,唤起作家高尚的历史使命感,营造良好的文艺发展生态。

在文艺创作中,只有对自身的文化有足够的信心,才能产生出对本民族文化的价值认同、审美认同和实践认同,从而使创作获得应有的精神高度、美学风格、表现主题和诗性特征。“文化自信”的过程,是对民族文化理性审视、扬弃继承的过程,怀抱这种“自信”,作家艺术家就能把历史、现实和未来联系起来,把个人、民族和时代联系起来,就不会在社会转型中无所附依,就会不断地聆听民族历史文化的呼唤,不断地获取丰沛的文化感兴。

在文化自信中实现文艺的自觉自强,以优秀文艺作品提升文化自信。从文艺创作本身来讲,一要牢牢掌握中国文艺理论的话语权。树立文艺理论上的高度理论自觉和理论自信,以健康的文化心态,构建健康的文艺理论生态。要打破对西方文艺理论的盲目崇拜,立足当代中国的文艺实践和创作经验,面向时代和大众的文艺需求,不断概括提炼现代的、科学的、民族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构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文艺理论话语体系。二要以中国精神作为文艺的灵魂。文艺创作不仅要有当代生活的底蕴,而且要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等重要文化资源,要有文化传统的血脉。要用文艺去刻画民族文化中积淀的精神追求,梳理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描绘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三要把出精品作为文艺创作的责任和担当。以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作为创作追求,特别是要力戒浮躁,在市场经济大潮中牢牢把握方向,专心致志进行创作,用更多更好的精品力作增强文化影响力,提升文化自信。

二是创新创造与为人类贡献不朽作品问题

习总书记在讲话中说,我国文艺不仅要有体量的增加,更要有质量的标杆。这使我们回想到他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谈到的关于“高原”和“高峰”的问题。他要求广大文艺工作者要努力创作同我们这个文明古国、我们这个蓬勃发展的国家相匹配的优秀作品。具体而言,就是要把创作生产优秀作品作为中心环节,不断推动文艺创新,把创新精神贯穿文艺工作的全过程,在提高原创力上下功夫,在拓展题材、内容、形式、手法上下功夫;要克服浮躁这个顽疾,抵制急功近利、粗制滥造,用专注的态度、敬业的精神、踏实的努力去从事创作。要把提高作品的精神高度、文化内涵、艺术价值作为追求,让目光再广大一些、再深远一些,向着人类最先进的方向注目,向着人类精神世界最深处探寻,同时直面当下中国人民的生存现实,创造出丰富多样的中国故事、中国形象、中国旋律,为世界贡献特殊的声响和色彩、展现特殊的诗意和意境,为人类贡献不朽作品。以此证明,中国人民不仅将为人类贡献新的发展模式、发展道路(即习总书记在今年七一讲话中提出的为人类对更好社会制度的探索提供“中国方案”),而且将把自己在文化创新创造中取得的成果奉献给世界。这是一位大国领袖对文艺家们的殷切期待和重重嘱托,这将激励广大作家艺术家和文艺工作者勤勉创造、辛勤耕耘,在这个史诗性的大变革时代谱写中华民族的新史诗。

相关信息
用户留言
本站签约客户或签约商品的留言,将在24小时内得到企业用户的回复或电话联系
联系人 : 
联系方式 : 
留言内容 : 
精彩推荐
    暂无推荐


二维码扫一扫

二维码扫一扫关注我们